西南山区 5-8 月产生突发性暴雨事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发表时间:2021-10-30 15:42作者:气象小编 利用逐小时的风云静止卫星 TBB 资料和***地面站降水观测,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(MCS)的逐时云顶覆盖范围是否包含突发性暴雨事件,识别出2010-2018 年 5-8 月与我国西南山区突发性暴雨事件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(AHR-MCS),并得到其统计特征。结果表明,该地区 AHR-MCS 在 7 月出现最频繁,存在四川盆地(SR-A)、湖南西部(SR-B)、广西北部(SR-C)和贵州西南部(SR-D)四个不连续的频发区。经向扰动环流、整层水汽通量的异常辐合、低层更强的暖湿气流及其引起的偏强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(6-8 月)是 AHR-MCS 出现和维持的有利条件。AHR-MCS 是西南山区内生命史更长的那部分 MCS,主要移动方向偏东,但位置偏西(东)的 SR-A、SR-D(SR-B、SR-C)频发区域内向东偏南(东偏北)方向移动的更多。成熟时,SR-A 的发展高度更低面积更小,SR-B 和 SR-C 的云顶面积更大而 SR-D 则云顶高度更高。AHR-MCS 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,夜间 20-23 时(北京时)达到峰值,其中生命史越长的生成(成熟)峰值出现时间越晚。对于不同频发区,SR-A 和 SR-D 也是单峰结构,但由于受大地形的热力影响前者生成(成熟)峰值明显晚于后者 6(8)个小时;其余两个区域则呈现多峰结构。AHR-MCS 对应的**小时降水更易出现在发展阶段,与最低 TBB 出现的时间对应关系更好,早于成熟时;位置则多分布在相对于对流云团形心的第 I、III 象限;不仅容易出现在 TBB 低值区(低于-51℃)还常出现在 TBB 的梯度大值区(超过 0.4℃·km-1),且两者占比相当。 |